EdWest/FraserNelson
  對伏爾泰而言,英國的社會階層可以一言以蔽之。他說,這些島國居民“就像他們釀造的啤酒一樣;頂層是泡沫,底層是渣子,而中間是精華。 ”這個結論下得有些草草,但即便從今天來看,這句話依然有幾分道理。英國一直將中產階層的價值觀引以為傲:勤奮工作、誠實、節儉和自立。
  如今,我們卻正在目睹中產階層的奇怪消亡。在英國,如同在美國一樣,中產階層不僅僅受到擠壓,實際上這個階層正在收縮和沉沒。這是我們時代最令人不安的社會變化,並且也許會影響到下一代的生活。一個世紀以前,工資收入達到平均水平的家庭,通常擁有一幢大小適中的房子、可靠的醫療保健、提供給孩子的合理教育和可靠的養老金,現在已經成為有錢人才擁有的東西。過去中產階層的退休人員,很驚訝地發現他們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,比他們生活得更艱難。
  在英國中產階層的價值就像不成文的法律一樣被廣泛接受,即便實際上很難詳加定義。查爾斯·馬斯特曼在1909年說:“中產階層的理想和價值給英國的腔調和性情打上了深深的烙印。 ”英國大法官布魯厄姆在鼓吹《1832年改革法案》時說:“中產階層是這個國家的財富和智力,是英國的榮耀之名。 ”英國首相卡梅倫稱政府是站在 “辛勤工作和做正當的事情的人一邊的。 ”
  你該怎樣定義“正當的事情”?在學校認真讀書,然後找份工作,結婚,存錢,買房。對這樣的人來說,直到最近英國還是塊生活的樂土。1945年,伊夫林·沃寫下《舊地重游》,他認為統治階層將被新興的中產階層所取代。這一點在撒切爾時代成為了現實,權利從出身高貴的精英階層讓渡給了充滿自信的中產階級。
  現在,事情變得怎麼樣呢?看一看我們的內閣就知道生活的趨勢了,他們大多出身精英階層,在媒體、法律甚至運動界,情況也是如此——2012年英國奧運會的獎牌得主,有三分之一上的是私立學校。
  中產階層的人們不再樂於在晚宴上談論房價,這太令人沮喪了。甚至連晚宴都成了一種負擔不起的開銷,現在照顧孩子的花費,已經占據了一個平均水平的雙職工家庭收入的四分之一。年收入超過6.6萬英鎊的人中間,有五分之一稱他們無法負擔家庭海外度假。五分之二的人把工資完全花在日常生活上之後,發現幾乎存不下任何錢。中產階層父母負擔得起孩子的學校費用的話,就沒有錢給自己購買任何奢侈品了。對英國青少年來說,生活中有什麼樣的機遇,完全取決於父母是否付得起學費。
  體面的中產階層工作收入在降低。很多因素造成這一點,其中最重要的是技術的發展和海外的競爭,這在上個世紀已經淘汰了大量勞動階層的工作,現在也正在威脅中產階層的職位。當商品和服務都可以低廉的價格從國外進口,從事這些行業的英國人就發現他們的口袋癟了。倫敦經濟學院的學者邁克爾·波恩說,美國人的平均收入“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沒有增長,英國也一樣。 ”他總結道:“從工作和工資來看,中產階層正在萎縮。 ”
  這種變化改變了一個國家。孩子們不再一邊看著郵政儲蓄存摺上的數字增長,一邊長大,他們會掙扎著理解財政上的滿足感遲遲延後。如今在英國,往銀行存錢成了種愚蠢的游戲。相反,我們似乎在滋養一種勝利者拿走所有東西的經濟模式——中產階層的孩子如果秉持 “變得有錢或者到死都在討生活”的理念,是會受到原諒的。他們在成長過程中,把希望寄托給刮刮卡、滾筒彩票或者“英國偶像”綜藝節目。總之,靠省吃儉用存錢是過不了舒心日子的。
  甚至工作也變得從本質上毫無意義,假如我們的目標是像祖輩那樣生活。除非他們能找到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,否則下一代會發現很難像父母一樣,生活在中產階級化的郊區。甚至英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,也不像從前那樣靠得住,但是私人醫療卻貴得離譜,一般人無法負擔得起。難怪如今在英國移居國外的人越來越多,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最主要的目的地。移居國外的人受到忽視,因為來自外國的移民已經讓我們目不暇接,但是,數目少到不成比例的背井離鄉的人,正是出身技能熟練的中產階層,他們移民是為了尋找良好的教育、體面的住房、安全的街道,而在英國,他們很難找到這些。
  (本版編譯丁宇嵐)
  (原標題:英國中產階層的奇怪消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k43mkfg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